- 发布日期:2025-03-21 22:20 点击次数:182
2025年3月17日傍晚,香港半山豪宅的夕阳染红了维港。97岁的李兆基在家人环绕中缓缓合上双眼配资股是什么,为长达七十年的商海沉浮画上句号。
恒基兆业官网的讣告简洁克制,却搅动了整个华人商界——至此,香港四大家族初代掌门仅剩96岁的李嘉诚独守江山。
这位被称为“四叔”的传奇富豪,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定格在2024年深秋。
有网友拍到他在价值18亿的豪宅花园晒太阳,四名医护贴身照料,轮椅上的他裹着羊毛毯,目光仍习惯性扫向中环方向,仿佛还在眺望那片亲手建起的商业帝国。
展开剩余85%谁曾想,这竟是江湖最后的惊鸿一瞥。
从金铺学徒到“地产魔术师”
李兆基的故事,是一部典型的草根逆袭的剧本。12岁在顺德金铺当学徒,20岁揣着1000港元闯荡香港,这个连中学都没读完的年轻人,硬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玩出了“地产魔术”。
1958年,他联手郭得胜、冯景禧创立永业公司,首创“分层出售、十年分期”的卖楼模式,让码头工人也能住进电梯房。
这招“化整为零”的销售革命,比内地商品房改革早了整整三十年。
1976年自立门户成立恒基兆业时,他的商业嗅觉已臻化境。
别人囤地他收旧楼,政府一拆迁就能套现;港岛填海他抢先布局,硬是把滩涂变成中环金融街。
而最绝的是“货如轮转”策略——楼盘从拿地到开售最快仅需9个月,资金周转速度让同行望尘莫及。
与李嘉诚的“双雄演义”
要说李兆基的人生剧本缺了哪一页,必定是与李嘉诚的恩怨情仇。这两位同龄人(李兆基1928年生,李嘉诚1928年7月生)的较量,贯穿了半个世纪的香江风云。
1993年的美丽华酒店收购案,堪称商战经典。李嘉诚看中这家老牌酒店的地皮价值,出价150亿港元志在必得。
谁料杨氏家族宁可低价转给李兆基,也不愿卖给“李超人”。这场截胡让李嘉诚损失惨重,两人从此从暗斗升级为明争。
此外,两人的角逐也在富豪榜上上演得淋漓尽致。
1996年李兆基以127亿美元身家登顶亚洲首富,隔年就被李嘉诚反超。2020年他凭内地地产红利再度逆袭,304亿美元身家短暂压过老对手。
这种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缠斗,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过招,谁也不肯输谁,一来一去。
家族传承的“重男密码”
在接班人布局上,李兆基把传统智慧玩到极致。
2019年退休时,长子李家杰掌内地业务,次子李家诚控香港本部,形成“分工不分家”格局。女儿们则分到信托基金和慈善事务,核心产业的大门始终紧闭。
这种“重男轻女”的接班哲学,在千亿儿媳徐子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为给李家开枝散叶,她八年连生四胎,每诞下男丁就能斩获10亿奖励,还有各种豪宅游艇,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家族传承的看重。
李兆基甚至放话要“凑足足球队”,把豪门继承人的生育压力演绎成财经新闻。
时代巨轮下的香港隐喻
李兆基的离去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。四大家族初代掌门中,郭得胜1990年病逝,郑裕彤2016年作古,如今只剩李嘉诚在深水湾道的大宅里,独自面对维港的晨昏。
他们的崛起轨迹暗合香港经济腾飞史——50年代转口贸易、70年代地产爆发、90年代金融腾飞。
但当下香港正经历深刻转型:中环写字楼空置率攀升,数码港争夺科创高地,年轻人更热衷炒币而非炒楼。老一辈“囤地生财”的模式,在新经济浪潮前渐显疲态。
商海浮沉的人生启示
回看李兆基的九十七载春秋,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商业教科书,更是一部人性启示录:
1. 时势造英雄:从战乱逃港到地产黄金期,每个成功者都是时代的弄潮儿;
2. 恩怨转头空:与李嘉诚斗了半辈子,最终比的是谁活得更久;
3. 传统与现代的撕裂:重男轻女的接班策略,在女性高管崛起的当下愈发格格不入;
4. 财富与责任的平衡:汶川捐赠超5亿、北大清华各捐2亿,慈善不应只是财富的装饰。
写在最后:维港不夜城的明与暗
当恒基兆业大厦的霓虹依旧闪烁,我们突然读懂李兆基晚年那句话:“人生就像摆酒席,起初摆得很好看,但最后还是要收拾碗筷。”
老一辈企业家的退场,恰似维港的渡轮——带走一个时代的传奇,留下新一代掌舵者面对未知的航程。
或许正如网友调侃:“四大家族的故事教会我们配资股是什么,最厉害的投资永远是——活得足够长。”
发布于:广东省